在巴蜀大地这片充满灵性的土地上,山水相依孕育出独特的物产与文化。近年来,四川媒体以创新的传播方式架起桥梁,让深藏闺中的优质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舞台,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大凉山深处的彝族村民已开始采摘春茶嫩芽。过去这些带着露水的鲜叶大多止步于本地集市,如今通过主流媒体的直播镜头,它们化作屏幕上跃动的绿色精灵,吸引着沿海城市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。川报集团打造的“云上天府”融媒平台,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产地生态,消费者轻点手机就能看到雷波脐橙挂在枝头的饱满姿态,听见青川黑木耳在山林间生长的环境音。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时空壁垒,使深山里的宝贝成为都市餐桌上的新宠。

非遗传承人也搭上了传播快车。自贡彩灯匠人老杨没想到,自己精心制作的龙凤呈祥灯组竟通过短视频火遍全网。省级电视台策划的《匠心四川》系列纪录片,用微距摄影展现银丝编织时的细腻纹理,无人机航拍记录巨型灯组组装全过程。当千万网友为传统技艺点赞时,订单量同比增长三倍有余,更多年轻人开始拜师学艺,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机。

县域经济同样迎来蜕变契机。北川羌族自治县依托新媒体矩阵开展“云端羌寨”主题活动,将咂酒开坛仪式、碉楼攀爬表演实时推送给全球观众。文旅融合带动民宿预订量激增,腊肉加工厂引进智能化生产线仍供不应求。地方政府顺势建立电商服务中心,培训村民掌握直播话术,曾经闭塞的小山村变成网红打卡地,土特产变身文创伴手礼。

媒体力量还在重塑产业链条。川菜大师走进演播厅传授宫保鸡丁正宗做法,带动花椒种植户规范生产标准;中药材基地与健康类节目合作溯源探访,推动道地药材纳入药典名录。这种深度介入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,更倒逼生产企业改进工艺、优化包装,形成良性循环。

从雪山之巅到盆地深处,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商圈,四川媒体正以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产销对接新生态。他们既是故事讲述者,挖掘每款产品背后的文化密码;又是市场分析师,精准定位目标消费群体;更是品牌塑造者,帮助老乡们把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变为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。当镜头对准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特色产业时,改变正在悄然发生——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,乡村振兴找到突破口,巴蜀文化的基因也在现代传播中持续放大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