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当下,江苏媒体正以创新之姿重构地方文化传播的生态格局。从江南水乡的评弹雅韵到淮扬菜系的烟火气息,从非遗工坊里的匠心传承到古镇街巷的历史回响,这些承载着地域基因的文化符号,通过全媒体矩阵的赋能,突破了时空界限,在更广阔的场域中绽放异彩。

省级主流媒体率先搭建起融合传播平台。新华报业集团打造的“文化江苏”数字云展厅,运用VR技术复刻了苏州园林的移步换景之美,用户轻点屏幕便能穿越时空,与拙政园的漏窗光影对话;广电总台推出的《寻味运河》系列微纪录片,以美食为线索串联起大运河沿线的城市记忆,镜头里翻滚的蟹粉狮子头、飘香的南京板鸭,让舌尖上的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表达。这种沉浸式叙事手法,使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、可互动的体验产品。

县域融媒体则走出差异化路径。昆山融媒中心联合当地昆曲院团开发“云端学戏”小程序,邀请国家级演员在线传授身段技法,吸引全国戏曲爱好者云端相聚;如皋市创新“文化管家”服务模式,组织记者深入田间地头采集民俗故事,用方言直播带火了白蒲黄酒酿制技艺。这些接地气的实践证明,当媒体放下身段走进群众生活,传统文化便能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。

技术赋能更催生了传播形态的革命性变化。无锡日报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地方传说动画短片,将梁祝化蝶的经典情节以国风动漫形式呈现,在短视频平台收获百万级播放量;徐州广电运用大数据画像精准推送汉风情文旅线路,让游客根据兴趣定制专属的文化探索之旅。这种“科技+文化”的跨界融合,既保留了文化内核的原真性,又赋予其符合现代审美的传播外壳。

值得关注的是,媒体还在积极探索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。扬子晚报发起的“非遗守艺计划”,不仅记录匠人的创作过程,更通过商业转化帮助传统技艺实现市场突围;常州广播电视台创办的文化创投节目,为紫砂陶艺、常州梳篦等项目引入社会资本,构建起生产性保护的新范式。这种“传播—赋能—反哺”的良性循环,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、火下去。

在这场文化传播变革中,江苏媒体始终保持着清醒的价值自觉。他们既注重流量密码的运用,更坚守内容品质的底线;既追求传播效率的提升,也不忘社会责任的担当。当苏州评弹遇上直播带货,当云锦织造登上国际时装周,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娱乐化改编,而是对文化精髓的创造性转化。这种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,正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,也为地方文化走出去开辟出一条通江达海之道。